. . Machine: Leitz M6 + Summarit 50/1.5 + VM 35/1.4 Film: Tri-X400 + Double-X 5222 Rapid: Kodak D76 . . 最近這兩天接連發表了幾篇文章,幾位版友就這樣討論了起來,其實我心中是歡喜的, 因為不論觀點如何,我的文字能引起幾位老友的反饋實屬難得, 其中John兄來訊指點小弟如何掌握每款底片的Tone,更讓我心懷熱情與感激。 . 在小弟的淺薄觀念裡,每張影像的味道皆有不同;除了攝影者在畫面的安排巧思上做變化,其實每個環節都足以影響一張影像最後呈現的結果, 以銀鹽顯影來說,在同一個場景下,鏡頭表現、拍攝當下的曝光、底片特性、沖片的控制、暗室放相與放相後期,
每一環節皆有它的重要性,而每個環節裡又有必須掌控的要點,而攝影者在這些過程的操作將決定作品的震撼程度。 . John兄告訴我必須要去了解每一款底片的特性,舉凡曝光、對比、不同寬容度底片的影像差異, 這真是令我感到無比的開心,因為作品、作者、觀者三方的互動就這麼開始了!這是美學發展的重要過程。 . 其實我很喜歡低對比的影像表現,可以把很多細節描繪的鉅細靡遺;但另一方面低對比的影像往往少了那麼一點震撼力, 雖然影像的最終成型可以從暗房來修正,但是如果我們在拍攝當下就決定好一張影像的Tone不是更直接嗎? 這是沒錯的,但是我們如何去把握每個拍攝的當下都可以做出最好的設定?甚至是那種必須在兩三秒之內就做好所有動作、否則轉瞬即逝的影像? 或許我對於這樣的操作是不夠成熟的,因為我還在練習不看測光表下如何去拍出最漂亮的階調,慚愧慚愧。 . 近現代的鏡頭設計已經越來越偏向高對比、高飽和的成像調性,也許是因為如此讓我對低對比影像有種"難得"的心態, 就在大家不斷強調高對比影像環節的時候,我卻偏愛這種階調由淺至深的順暢感受, 這大概也就是我為何只買老鏡頭原因之一 ( 另一原因是因為老鏡頭較為便宜,然而某些老鏡頭也不便宜了 ) . 除了低對比外,我最近開始嘗試拍攝很平常的風景, 如果我們把手邊很平常的風景都記錄了下來,也許在將來時空物換星移之後,能夠追緬一些過去才能看見的景象。 這種很平常的風景看起來或許很不起眼,甚至平凡無奇,但誰又能想的到
昨日之景竟成明日之憶呢? .
. . . #1 . 新北大橋 #2 . 流浪關公 #3 . . #4 . 苟延 #5 . . #6 . . #7 . 獨白 #8 . 對話與看天 #9 . 天邊 - 機場捷運二重疏洪道 #10 . 新北大橋 #11 . . #12 . 風吹 #13 . 只剩空氣 #14 . 屁股開花 #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