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onFans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搜索
查看: 1303|回復: 0

Test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13-8-12 10:4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一生傳奇的Rolleiflex SL66HFT鍍膜鏡頭

  大約一年前所寫的「來用Rolleiflex SL66吧」使用報告中,概略介紹了SL66誕生因緣與它傳奇的一生,在它長達20多年的製造週期裡只被製造了三萬五千台左右,經過了前陣子較完整的資料收集後,有了更多的了解與認識。



()Rolleiflex SL66產量少的原因
1.研發腳步的緩慢:
  早在1940年代中,哈蘇就已經相繼研發出1600F1000F系統,但是F系統的不穩定使哈蘇的用家頗為詬病,在1957年哈蘇終於推出了V系統的500C,為一台使用鏡間快門可交換鏡頭的120SLR,在這時候RolleiflexTLR市場佔有率非常高,對於這個劃時代相機的誕生並不引以為意,不過沒多久Rolleiflex就陷入了TLR銷售的困難。
  當來自漢堡的物理學家Heinrich Peesel1960年接任了總經理之後,即刻下令著手研發新一代的120SLR系統,但是這套SL66系統直到1966年才公開銷售,與500C的出現已經相差近十年;即便SL66以其劃時代的設計思維,想要為此時陷入財務困窘的Rolleiflex公司注入活水,不過市場的先機已被Hasselblad搶得非常大的市占率。



2.行銷手法的錯誤:
  行銷手法的笨拙亦是SL66無法衝高市占率的原因,當Hasselblad大手筆的在雜誌上做宣傳廣告時,Rolleiflex卻是以業餘玩家做為主要銷售對象,但是業餘玩家並不會快速消耗的使用相機,而此時的Hasselblad相機已經是許多專業攝影棚裡面的必備機器,一個專業攝影棚裡面只有一台相機使用嗎?當然不會。
  此外,Hasselblad也與美國NASA合作開發太空探險用的相機,這無疑是最好的宣傳行銷手法,當哈蘇聲稱自己的500系相機能夠到太空去操作的時候,在地表上的人們無疑的選擇了名聲最響亮的500系統。所以行銷手法的笨拙與客群鎖定的錯誤,是造成SL66始終無法有高銷售量的原因之一。





3.輕便的135相機崛起
  在1950年代後期,萊卡的M3以新一代的135測距相機王者出現,許多非常知名的紀實攝影家如Henri Cartier BreesonEugene Smith與木村伊兵衛都使用M3拍照,在其二十多年的生產週期當中總共生產出約25萬台,M3以其簡潔的構造與精緻小巧的機身、快速對焦的機械結構,方便紀實攝影師在各地(包括在戰場上)獵取影像,深刻的改變了人們的拍照方式,並造成了Rangefinder相機的流行,成為Nikon S、Canon 7等RF系統的範本、並成為其他相機廠商爭相仿造的對象;另外135片幅的SLR也開始大行其道,隨著底片感光乳劑的感光速度提升與乳劑的細緻化,一捲36格的底片已經能夠提供高畫質的影像,135底片的拍攝數量比6X6片幅相機多出2倍,換底片的次數也就少了2次,這對新聞或紀實工作者來說是非常重要的。
  於是乎,135相機開始以輕便、快速、高畫質、較低成本的優勢逐漸站穩了市場,到了1970年代以後,135相機已經非常普及,而120相機的銷售則開始下滑,雖然攝影工作室以及高階的業餘使用者、較有錢的報社仍偏愛中大片幅相機,但已沒有任何廠家能夠挽回銷售下滑的頹勢。

()HFT鍍膜的版本
    1.在前作「來用Rolleiflex SL66吧」這篇文章中,筆者已經介紹過HFT鍍膜的開發過程,一些在乎HFT鍍膜的網友曾經問過我有關HFT鍍膜實際拍攝上的問題,雖然這些問題根本不會造成照片上極大的差異,但我還是將一些資訊列出來提供大家參考。

  2.我要再度重申,這是出自於我長期使用SL66後的了解,以及對它喜愛與主觀意識所感受的認知,每個人的使用狀況皆有不同;另外對於器材的介紹只是幫助大家了解您手上的器材或是對想要入手的器材有所認識,相機只是拍照的媒介而不必太過於苛求它;真正的重點在於-你能善用SL66為你自己拍出甚麼樣的照片,這跟你自己對於攝影的態度有關,跟器材的好壞絕對無關。
  3.參考國外專門介紹SL66的網站以及自身購買SL66相關器材的經驗,小弟在這邊跟所有喜歡SL66或想要購入SL66的朋友們提供一點蔡司鏡頭鍍膜差異的所在,作為大家在挑選鏡頭時的參考:
    先從蔡斯的T*鍍膜說起,在1966SL66上市時,蔡斯已經有了T鍍膜(不是T*),到了1972年秋天蔡斯原廠發表了T*鍍膜,但是T*鍍膜只被允許用在蔡斯品牌系統的鏡頭上,所以Rolleiflex(包含在1971年併購Voigtlander時的技術人員,福倫達的多層鍍膜為AR-coating)Zeiss另外合作開發了HFT鍍膜,HFTHigh Fidelity Transfer的縮寫,意思是「高度還原傳輸」,也就是HFT鍍膜的創造是為了提高影像的還原度與解析度,HFT-coating並改善了T*鍍膜容易偏青藍色的缺點,所以HFT鍍膜的色彩還原性能要比T*鍍膜來的好。
    但是1966SL66的鏡頭還沒開發出HFT鍍膜,使用的是蔡司單層鍍膜,這個時期的鏡片顏色為黃色、紫色、淡紫色、藍紫色的鍍膜,鏡片週圍沒有作消光處理,但這不表示抗耀光的效果不好,筆者曾經拿一顆早期單層鍍膜的Planar 80mm f2.8鏡頭正對著夕陽拍照,在太陽暈輪的部分有飛機與貨輪(在底片上有如一顆沙粒的大小),但是細節的紀錄並未消失,也沒有出現光斑的狀況(中午前後的斜光狀態偶而還是會有光斑出現,尤其在使用廣角鏡時,最好加上遮光罩),所以早期的單層膜鏡頭表現並不差。
    在1973Rolleiflex發表了第一版的HFT鍍膜,這個時期的鍍膜為酒紅色、藍色、紫色、綠色、黃橙色,鍍層較薄所以顏色較淡,這一版的鏡頭由Zeiss原廠組裝,跟單層鍍膜時期的鏡頭一樣,序號標誌在鏡片週圍,並只打上紅色的” HFT ”字樣,在序號前是” Carl Zeiss ”字樣。



    j第一版的HFT鏡頭以Planar 80mm f2.8 HFT這支生產的最少,根據國外SL66專門網站的資料,大概只生產了十幾顆,而Distagon 50mm f4則比較容易見其芳蹤;另外F-Distagon 30mm f5.6Distagon 40mm f4S-Planar 120mm f5.6(後期另有f4的版本,但非常稀少,成像也不如f5.6版本來的優異)Sonnar 250mm f5.6Tele-Tessar 500mm f5.6等鏡頭都是只有”HFT”標誌,並由Zeiss原廠組裝,可見蔡斯原廠對某些鏡頭還是堅持由自己完成,以保持其光學品質的聲譽,像是S-Planar 120mm f5.6這顆鏡頭是從蔡斯的Linholf林選鏡頭版本直接延用而來(可涵蓋45片幅),其光學表現自然不在話下。而Sonnar 150mm f4則從未有過單”HFT”標誌的版本。



    k第二版的HFT鏡頭為” Rollei-HFT ”紅字,並從” Carl Zeiss ”改為” Made by Rollei “字樣,與前代一樣,序號等鏡頭資訊是在鏡片周圍(80mm),這個版本是最容易見到的SL66HFT鏡頭;此時期的鏡頭鍍膜顏色較濃,只有綠、紅紫、黃橙三色,此後” Rollei-HFT ”字樣就只出現在50mm80mm150mm三個焦段,這個時期所有的HFT鏡片都還是在舊福倫達工廠進行鍍膜工序,後來舊福倫達工廠的真空爐壞掉,改由其他工廠代為進行鍍膜(應該是Scheneider,因為後來該廠也幫SLX6000系相機製作HFT鏡頭),所有的SL66系列鏡頭都在鏡身打上了”Made In West Germany ”的字樣。另外筆者拆過早期單層鍍膜與HFT鍍膜的鏡頭,此時期的鏡頭內部零件構造也有極細微的改變,應該只是為了組裝的便利性;在HFT鏡頭的周邊都有精密的消光黑漆處理,使鏡頭的繞射狀況降低。
    l第三版的HFT鏡頭則將80mm f2.8的鏡頭資訊改在濾鏡環內圈,較少見到,但鍍膜顏色跟第二版一樣,組裝品質有無差異,因本人未曾使用過所以無從得知,其它像是40mm50mm150mm120mm等鏡頭,都會在鏡身靠近濾鏡環的地方打上焦段數字。
    m第四版的HFT鏡頭將光圈環、改為黑色、鏡尾接環改為銀色、蒙皮改為鑽石紋,這個改變出現在50mm80mm150mm上,最後期則連蒙皮都去除,只烤上黑漆。應該是配合SL66ESE版本推出的鏡頭,筆者沒有使用過。
    其實最早無HFT鍍膜的Planar 80mm f2.8也非常的棒,跟HFT鍍膜版本的相比較毫不遜色,只是有HFT鍍膜的版本顏色會更為濃厚,拍黑白則差異不大,對比稍高一點而已。成像與解析度表現方面,有無HFT鍍膜都差不多,不必執著有沒有HFT鍍膜,HFT鍍膜看起來只是顏色比較漂亮,抗耀光稍為強一點而已。






()從未發售過的夢幻鏡頭
  偶然發現1973年出版的Rolleiflex SL66介紹手冊封面上,有一顆奇怪的超大鏡頭,後來才發現,那就是神龍見首不見尾的Planar 120mm f2,折合成135片幅的焦距約等於60mm f1,稱之為中片幅的夜之后並不為過!
1.      Planar 120mm f2 HFT



  這顆鏡頭是在一本1973年的SL66介紹手冊上的封面發現的,但早在之前上網搜尋有關SL66的資訊時就看過這個鏡頭的資訊,在我手邊一本介紹Rolleiflex 120SLR的英文專書中《The Rolleiflex SL66 & SLX way(作者為L.A.Mannhein、亞馬遜網路書店還可以買到新品)也有提到這顆鏡頭(P.243),原文內容是這樣寫的:
 The 120mm Planar HFT f2 is the fastest lens of the Rollei SL66 range, being a full lens stop faster than the 80mm f2.8, and cover an image of 36° diagonally 26° vertically/horizontally. This 50% longer focal length(1.5X magnification) than the 80mm lens was chosen for a maximum-speed lens because the envisaged applicationsports and feature photography in poor light, stage and theatre work, etc.generally covers subjects a little farther from the camera than usual.
 The 120mm Planar HFT f2 is a symmetrical derivative (Gauss type) similar in design to the 80mm Planar, consisting of components and including 2 cemented components to make altogether 7 elements. The aperture ring carries stops from f2 to f16 and engages at half-stops. The lens has a screw thread to take 86mm screw-in filters. The lens is comparatively compact for its focal length and speed, with an overall length of 87mm of which 67mm protrudes in front of the camera. The maximum diameter is 90mm and the lens weight 810 grams.
翻譯的內容大致如下:
  Planar 120mm f2 HFT是所有SL66鏡頭裡速度最快的,甚至比原本鏡頭群中速度最快的Planar 80mm f2.8還要快,鏡頭視角為36(645片幅的視角為26),比80mm多了40mm(80mm50%)焦長,可應用在運動、專題、或舞台和劇場等低光源的攝影環境中。
  Planar 120mm f2的結構設計從Planar 80mm f2.8的高斯結構衍生而來(按:讀者可以與說明書中80mm f2.8比較一下即知),包含兩組膠合鏡片,共7(5)的鏡組結構。光圈值從f2f16,可作0.5格的調整。鏡頭前端可加上86mm的螺牙濾鏡(按:所以這顆鏡頭與一般的Rollei B-6接環不同),以這顆鏡頭的焦距與光圈大小來看,鏡身結構做的非常緊湊,鏡身最大直徑為90mm,總重量為810g





  蔡斯也為哈蘇做了一支Planar 110 f2 T*(包含F接環與V接環),它的鏡身結構與120mm f2差不多。而120mm f2為何不曾正式的發表出售,筆者認為這與Rolleiflex本身的銷售策略有關,前文已經提過不再贅述。可惜的是這支鏡頭從未流入市面,讓我們無緣一睹這支傳奇大光圈鏡頭的風采,而所有的中文關於SL66的介紹中,也未曾提過這支鏡頭,所以筆者算是將這顆鏡頭的資料補齊,讓各位SL66玩家神往一番。

2.      Sonnar 250mm f5.6 Superachromat HFT
  最後我們來看這一支Sonnar 250mm f5.6 SA,你沒看錯,Rolleiflex SL66系統也有一支SA(Superachromat:超低色散)鏡頭,與哈蘇的250SA為同樣的結構,並鍍上HFT鍍膜;這支鏡頭如同它的SA標誌,是為了超高解像度、超高色彩還原度所設計出來的。蔡斯的SA鏡頭多出現在望遠鏡頭(250mm以上),因為望遠鏡頭容易將空氣中的霧翳拍攝進去,讓畫面成現一股薄霧籠罩的狀態。



  根據一位擁有兩支哈蘇250SA攝友表示,在海邊拍攝的時候,250SA可以將海上的霧氣狀態處理的非常乾淨,雖然不能夠完全消除,但至少減低了大半。我本身沒用過這種傳奇鏡頭,所以並沒有辦法為他的說法做背書。



  這支鏡頭資料之少,連上述的《The Rolleiflex SL66 & SLX way》也支字未提,同樣的只能在1973Rolleiflex所發佈的SL66介紹手冊中一窺其光景,使用64群的鏡組結構、重量681g,同樣使用Rollei B-6接環,光圈檔位亦是與一般版Sonnar 250mm相同,從f5.6f45、半格切換,這支鏡頭大概與Planar 120mm f2一樣,被供在Rolleiflex公司的倉庫裡,但是Rolleiflex的經營權從1990年代以來易手過高達6次,這兩支鏡頭真正的下落為何,Rolleiflex當初只各做一支?或是有極少量生產?都讓我想一瞭究竟,但要是真有這麼傳奇的鏡頭流落出來,恐怕也不是有錢就可以辦事的。





()東德蔡斯Carl Zeiss Jena DDR 180mm f2.8 MC SL66接環
  這支鏡頭是在德國買到的,在知名的SL66專業網站www.SL66.com曾被介紹過,而這支鏡頭的改法也跟這個網站中的介紹幾乎一樣,保留原本的對焦環,並加上一個CNC切削成型的鏡尾接環。當初在該網站上看到這顆鏡頭的介紹之後,便對這顆大光圈鏡頭念念不忘,因為SL66除了80mmf2.8光圈值以外,其它鏡頭光圈值皆為f4以下,讓喜愛大光圈鏡頭的我在各焦段大光圈的補足上一直有股懸念。



  等這顆鏡頭等了兩年多,中間也曾幾乎要放棄SL66系統(還好沒有),終於在前些日子從德國購回這顆完整改裝的東蔡180mm f2.8MC(看不出來是改裝的)Carl Zeiss Jena的這顆鏡頭版本眾多,有135相機接環、有P6(Pentacon)接環、有電影機接環,並歷經三次的版本改變。手邊這顆鏡頭為最後一版有紅字MC鍍膜的版本,擁有酒紅色鍍膜與因應長焦大光圈而製作的大型鏡片,而這顆鏡頭換算成135片幅即為90mm f1.4大光圈中焦鏡。



  在實拍的過程中,使用SL66機身移軸時並不會有成像圈不足的現象,以前的6X6、6X7片幅鏡頭為了保有周邊畫質的一致性,鏡頭本身的成像圈直徑可高達9cm以上,所以像是哈蘇與祿來的蔡斯鏡頭,其成像圈都比原本的66片幅要大的多;另外,這顆東蔡鏡頭保留了原本鏡身的對焦環,但為了改上SL66接環,最近對焦距離從原本的1.6公尺拉長為2.2公尺,不過拜SL66機身蛇腹對焦功能所賜,在蛇腹全伸之後,最近對焦距離大約為1公尺
  不過高達1.1公斤的重量,可能會使某些使用者擔心SL66的蛇腹軌道是否可以承受這樣的操駕,我想這個不必去擔心太多;這顆鏡頭在一般的拍攝環境中,可以先使用鏡身來對焦,這時蛇腹軌道並不會伸出,也就減少了因鏡頭搖晃所造成的軌道損傷問題,真有必要使用近拍時才需要將蛇腹伸出,在伸出蛇腹對焦時會從觀景窗看到明顯的長焦鏡震動感,在這裡建議使用中片幅(不限於SL66)的朋友們,使用長焦鏡拍風景、尤其是在慢速快門上腳架的時候,最好是對焦完成後使用反光鏡預鎖功能,並靜置相機10秒以後等待震動消失,再利用快門線按下快門,以盡量提高整體畫面的素質。







  在www.SL66.com網站中也介紹了同樣使用東德蔡斯改裝的Biometar 120mm f2.8 MC Sonnar 300mm f4,其中Biometar 120mm f2.8 MC還改成無對焦環、B6接環的樣式,頗有Planar 120mm f2的味道,在拍攝實用性上也會比180mm要來的高,期待他日有緣,能夠自己改成一顆。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立即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小黑屋|手機版|Archiver|CanonFans

GMT+8, 2024-11-25 12:02 , Processed in 0.040821 second(s), 15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