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 E-TTL 與 E-TTL II 在 Av 模式下控制閃燈的模式跟在 Tv 模式下不一樣。E-TTL相機會自動根據現場光的亮度來調節閃燈出力,當現場光太弱的時候,閃燈會打出更多的光線,只需要閃燈的出光就能讓曝光正常(此時閃燈變成主光源),但是如果現場光到達 EV9 (1300 Lux) 以上,閃燈的出光量會逐漸減弱到比現場光 -1 EV,這時通常是用來在室外補光。有個自定選項 (C.Fn) 可以取消這個補光時的出力減弱,但是這個控制閃燈出光減弱的選項,在 E-TTL II相機 (例如作者手上的 Canon EOS 20D 與 譯者手上的 Canon EOS 5D) 就沒了。
這一章假設你使用的是 E-TTL II 相機,或是你已經把 E-TTL 補光時閃燈減弱的選項取消。曝光補償只有在你把相機設定在自動曝光模式 (P, Av, Tv, .....所有不是 M 模式的)的時候有作用 (譯按: 這點跟 Nikon 不同),P 與 Tv 不是很好的選項,因為這時像機會自作聰明調整光圈,而光圈值會影響到景深以及閃燈出力,應該由攝影師自己來調整,我在此強烈建議各未在使用閃燈時不要切換到 P 或是Tv 模式。雖然有時候會有例外,不過把相機保持在 Av or M 模式會讓事情簡單的多。M 模式下曝光補償沒作用,Av模式下,相機自動對現場光測光 (用你選定的測光模式),像機會以讓現場的高光區域曝光正確為前提測光。關於 Canon 如何演算他們的 35 分區那是他們的商業機密,不過測光系統的運作方式可以給我們一些線索。
在 Av 模式下,攝影師決定光圈,相機決定快門,讓曝光值保持恆定。而因為 Av模式下測光是測現場光,而閃燈出力是看預閃時反射回來的光來決定,如果現場光偏暗,快門時間就拉長(以便讓現場光曝光正確),但是閃燈的出力不會因此而改變,因為在最快同步速度之內,相機的 Sensor 是可以完全吃到閃燈的光。
當你在戶外拍照 (現場光線變化很快) 或是使用 M 模式會手忙腳亂時, Av 模式會是比較好的選擇,但是這時 TTL系統會以前簾慢速快門的方式運作,這樣如果被攝物在動,在閃燈亮完而快門尚未關閉時,會在 Sensor 上面留下一些殘影。Canon 相機在 Av模式下使用閃燈會讓閃燈出光的亮度自動的比現場光少一格,顯然他們認為戶外 Av 模式一定是用來補光的。
在 Av 模式下,曝光補償可以用來改變快門速度,讓現場光的曝光量改變,但是不會影響到閃燈的亮度,閃燈補償則僅用來改變前景 (吃的到閃燈的) 的受光量,這樣分別控制的好處,讓攝影師在創作的時候能夠更發揮自己的創意,你可以參考我寫的補光指南。
Tv 模式讓相機自己去控制光圈,在使用閃燈時這是最糟糕的一種優先模式,M 模式是比較好的作法。
M 模式給攝影師完全控制光圈快門的自由,在使用閃燈時,攝影師先醫治自己對景深與散景的要求來設定光圈,然後再根據測光的建議改變快門,在室內使用閃燈攝影時,使用 M 模式幾乎一定會得到比 Av 模式更好的效果,因為低光源的環境下會讓 Av 模式所決定的快門速度變得很慢。
Canon 相機的觀景窗內, Av 模式與 M 模式都會出現一樣的目前曝光補償的指示,所以無論你是選擇 M 或是 Av 在現場測光上機器給的幫助都差不多,只不過M模式沒有自動而已。前景的亮度,必須用閃燈補償單獨設置,因為無論你相機是自動或是手動曝光模式、如何測光,閃燈打出來的光都只受 E-TTL系統節制 (當然如果你閃燈攝成手動或 Auto 另當別論),要調整閃燈出力只能透過閃燈補償。
對於閃燈攝影的小建議
越瞭解相機測光的方法,你就越能讓攝影的成品保持可以預測甚至一致的調子。而在開始對一個場景攝影之前,都要試試這個場地相機的閃燈補償與曝光補償的作用是怎樣,從 0補償開始進行白毛巾測試是很重要的。相機測光的結果,跟你選用的測光模式與你對哪裡測光有很大的關係,而一定要記得一點,就算你把曝光模式改為手動,相機還是藉著 E-TTL 來控制你的閃燈。而從 0 補償開始測試,則可以讓你清楚的瞭解到在某個特定場景中,相機對測光的真正想法是甚麼。